整站检索

学院新闻

商志晓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作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4-10-16
浏览量:2014-10-16

10月1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了我校商志晓教授的文章《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论述》,这是继作者10月1日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非凡意义与广阔前景——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之际》的文章后,在我国最高级别的报纸上发表的又一力作。文章一经发表,备受关注,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迅即转载。

文章指出,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思想,对我们认识和增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章认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在远古时代,早期文明仅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前行。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出现,文明之间开始有了交流、比较和借鉴。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秉承“和而不同,同而不化”的理念,践行“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交往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在相互尊重的氛围里强化共识、共同进步,架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平共处、共筑和谐的桥梁。在交流互鉴中,人民获得了恒久信任和深厚友谊,文明则跃动着鲜活生命和蓬勃生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互鉴使各种文明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不再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和人群中,而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文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方精华,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动生产力波澜壮阔地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能够不断深化对其他文明的理性认知,领略其他文明的魅力与特长,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点与长处,结合自身特点,开创文明发展之路。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也会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与对其他文明的认同感,进而努力减少摩擦与冲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信任,从而深化共识、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难题,维护世界和平。

文章指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态度。 文明是多彩的,各种文明都具有独特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明是平等的,各种文明都值得尊重。文明存在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却无高低之别。要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平等与尊重是关键。文明是包容的,各种文明都应当兼收并蓄,要摈弃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窄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明;要扎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土壤,广泛吸取各文明之精华,宽容面对文化差异,共促文明和谐繁荣。

文章强调,在交流互鉴中大力弘扬中华文明。从历史看,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要继续发展、保持繁荣,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既要将海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又要使中华文明精华“走出去”,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同繁荣。从当前看,中华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必须在交流互鉴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巩固与提升的有机结合。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又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创新中华文明的内涵要素和表现形式。从未来看,中华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可通过举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援助项目等多种渠道,将“以和为贵”“兼容并包”“仁者爱人”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传播至全世界,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镜鉴,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精神动力。